如何升级思维的操作系统?

2023-06-05 09:59:46

本文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作者: Lachel

在此感谢授权



是 2018 年第 21 篇原创文章

本文共有:4477 字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一般人遇到问题,要么不知所措,要么试着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向别人求助。


而他们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具体又可以分成这几个要点……」

「这个问题的本质应该是……我们可以从核心入手……」

「这个问题,你考虑的时候遗漏了这几个点……」


简而言之,一般人的思路,是「大概是这样?我先上手试试」,而他们遇到问题,要么能非常全面地进行思考,要么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质,直击核心。


有时候,经过他们的点拨,你会恍然大悟,会觉得:这么明显的东西,我之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但你却做不到呢?


上一篇文章,着重讲了「系统的外部化」和「反脆弱性」;这篇文章,我想从内部的角度,和你聊聊这个问题。



我有位朋友,是专门帮企业做数据咨询的。前不久,她接到一个单子,一家做教育的企业,想请她做数据驱动。


她问:你们有财务系统吗?答:没有。Excel记录收支?没有。那你们怎么计算收入的?手动收钱,用纸笔记。


这是一家年营业额一千多万的公司,虽然不大,但也不算小了。


这种现象少见吗?绝不少见。我见过不少小的创业团队,工作用微信,KPI拍脑袋,协作基本靠群里吼,会用邮件沟通都不多,更别说完善的管理体系了。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许多人的思维,就像这些公司一样:每天都在接触海量信息,每天都在运转和输出,但在这些行为的底层,却缺乏一套有效的思考体系。


我们身处21世纪,手边有着大量高效、先进的工具,但大脑却没有跟上,仍然是在遵循本能去思考和行动。


这些本能是什么呢?直觉,情绪,下意识,条件反射。


举个例子: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批判过不少自媒体的做法:立场先行,观点输出,诉诸个例,煽动对立……但问题是:这些自媒体人,他们不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吗?他们真的笨到会犯这些错误吗?


一点也不。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很聪明。


但为什么这些文章能大行其道呢?原因很简单,看得爽,不费脑。


当你将「不费脑」当成一个优点时,你就是在任由直觉和情绪起作用,而将动脑思考的权力,拱手让给了别人。



说回前文。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心理学家 Egon Brunswik 提出过一个「透镜模型」。他认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断,依据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而是一套认知系统:透镜,线索和心理表征。



从「效标」到「线索」是透镜

从「线索」到「判断」是心理表征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在地铁上,看到一个人,穿着不太合身的西装,年纪不大,正在聚精会神地按动手机,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得出结论:这个人大概是跑销售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呢?


你会注意到他的神情、衣着和动作,得到「聚精会神」「不太合身的西装」和「按动手机」,这些东西整合到一起,和你印象中的销售员相吻合,于是你作出一个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你所注意到的这几个因素,就是「透镜」;它们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线索」;这些线索在你记忆里映照出来的对象,就是「心理表征」。


丹尼尔·卡尼曼认为:在日常的思考和决策中,我们这个系统是直觉的、不为意识所觉察的,因而是相当脆弱的,它极其容易被各种外部、内部的因素所干扰。


举个简单的例子:

可口可乐和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两家公司,在2018年初,哪一家的市值更高?


如果不给任何情景,直接看到这个问题,许多人会下意识地选择可口可乐。理由很简单,在大众的认知中,可口可乐是一个大集团,行业巨头。而后者许多人都闻所未闻。


但实际上,后者是巴菲特的公司,目前市值4900亿,500强排名第8。而可口可乐目前市值1800亿,500强排名仅235。


(当然我这样问,你一定知道里面有陷阱)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心理学家 Shah 和 Oppenheimer 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虚构了若干个股票,让参与者们去研究和交易。结果发现,相对于发音不流畅的股票(比如Taahhut),参与者更关注发音流畅的(比如Artan)。后者获得的关注和交易均高于前者。


原因很简单:发音越流畅,在我们的认知中,就会觉得它「越熟悉」。而反之,我们会觉得它更加陌生。


这一点就称为「可得性启发式」:我们在思考、判断、决策时,即使自己不愿意承认,但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对一个东西的「熟悉程度」,拿来当作评判的标准 —— 尽管其中不具备任何逻辑。


也就是说,在直觉的作用下,我们会将一些完全无关的东西,拿过来充当「透镜」,并左右我们的表征和思考过程。


所以,卡尼曼告诫我们:当心直觉。大多数时候,你的思考过程,其实是有漏洞的,它们经不起理性的检验。



但凭借直觉思考,一定会出问题吗?我们遇到问题,一定得把它写下来,仔细审视、分析、研究,花大量时间去探讨吗?


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并不认同这一点。他研究了大量的专家,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专家在思考和判断时,往往并不是依赖严谨的逻辑思维,而是凭借直觉作出决策的。


这不是跟卡尼曼背道而驰了吗?


并不。在加里·克莱因提出的直觉决策理论中,他认为「直觉决策在日常生活中更有用」,但他同时也承认:普通人和专家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后者的直觉是受过训练的。


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专家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会更多地使用「模式识别」策略。


用前面的透镜模型来解释,其实就是两点:

第一,专家能更快地识别情境,提炼出需要关注的线索;

第二,在心理表征的对应上,专家拥有更准确、更稳定的表征。


举个例子:


两位护士同时照料一位小女孩。第一位护士注意到,小女孩有一些异常的指标:比如体温偏低,昏昏欲睡,伤口长时间不愈合……但她并没有特别在意,因为这些都在正常范围内。


但第二位护士一眼就发现,这些因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正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于是,她立刻通知医生,对小女孩进行紧急处理。


加里·克莱因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新手和专家思维上的区别。


一个对象可能有很多线索,新手会漫无目的、一条条孤立地去观察,理解,思考;而专家会把它们放在一个「模式」之中,告诉自己:

我该关注哪些线索?这些线索意味着什么?它们整合起来对应着什么?


也就是说,专家拥有一套稳定的「透镜」系统,会知道:针对这个问题,这个情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透镜」去看待和分析。


而相比之下,新手和普通人,这套透镜系统是不稳定的。


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你可能会被一些细枝末节所迷惑,甚至会受到很多不相关因素的影响 —— 比如前面所说的「可得性启发式」,以及锚定、常识、自动化思维,等等。


但一个思维清晰的人,他会这样思考:这是一个什么问题?我该选择哪些「透镜」去看待?我该如何理解它们?


还记得之前讲过的「思维模型」吗?这其实就是一种应用。


就像面对一道数学题,普通人可能直接上手就想「我可以怎么解答?」但高手会这样思考:这道题是从什么题型变换过来的?它涉及哪些知识点?我可以用哪些公式和原理来分析它?


我们要内化的是什么?就是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


把一个事物,按照某种有条理的结构,进行分解、审视,找出它的底层规律,再将自己的视野拔高,更全面地去理解它。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看待事物的能力呢?


基本上,也是两个途径:

第一,是大量的知识和模型积累。

第二,是有意识的锻炼和联结。


第一点很简单,无须赘述了:大量的知识积累是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一切方法都是没有意义的。


但更重要的是第二点。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我们认知世界,会受到许多「认知框架」的影响。


像丹尼尔·卡尼曼所指出的各种直觉的弊端,就属于认知框架。而我们在成长中,所潜移默化接受的各种原则、常识(比如「男主外女主内」「要挣很多很多钱」等),也属于认知框架。


我们很少会觉察到它们,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我们的思考。它们是我们整个思考体系中的「公理」。


但认知框架本身,真的是无用的吗?

当然不是。


前面所说的「模式识别」,其实也是一种认知框架,它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节省成本,更快速地抵达问题的核心。


同样,各种思维模型、工具,也是一种认知框架。


像我在阅读、思考时,不会想着「我要用什么模型」「我要怎么怎么做」,但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出反应,划定好区域,把不同的信息放进去。


透镜、心理表征,都属于认知框架。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有意识的锻炼,将对象、问题,跟更加合理的框架,建立起联结。


所以,那些思维清晰的人,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意识到了认知框架的存在,能够破除旧的框架,并用新的、更全面的框架来辅助思考。


这就是「内化」的过程:用新的认知框架,去替代旧的框架。


也是我们需要不断训练、建立联结的过程。



具体而言,可以参考这几个练习:



1. 界定问题


问自己:「我所要思考的是什么?」


一切思考的前提,是清晰的界定。


只有对事物和问题进行界定,明确了「我要思考的是什么?」你后面的一切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就像我在写作的时候,寻找素材时,会有大量的材料,甚至在写作时,也会时不时想到许多有用的东西。但如果全部放进来的话,只会使文章变得混乱。


所以,我需要时不时地提醒自己:这篇文章是讲什么的?我需要用什么材料?它们起到什么作用?


这可以为你的思考,指定一个明确的方向。



2. 审问思考过程


问自己:「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结论?」


如何知道自己的思考,是卡尼曼式的(未经训练的直觉),还是克莱因式的(经过训练的直觉)?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审问它。


问清楚自己:我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当我说「对」「赞同」「喜欢」「反对」的时候,当我下任何一个判断的时候,我经过了什么样的思维过程?


试着用语言把它表述清楚。



3. 在脑中建立 Checklist


问自己:「这个事情有哪些要点?」


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迫使我们不断把视角进行调整,优化和迭代我们的「透镜系统」。


具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事物,都问一句:它有哪些重点?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留意?把答案记下来,形成一张 Checklist 表格,再不断地去修正、完善它。


当然,这个表格,最终是要删掉的,你要让它进入你的大脑里。


还记得上一篇推送吗?把生活让给外部化的系统,只会慢慢地降低你的思考能力。


试着在大脑中去建立、填写、修改、迭代它。久而久之,你就可以建立起一套稳定的「透镜系统」。



4. 概念提取和联想


问自己:「它跟哪些事物有相似之处?」


如果说第3步,是对应透镜-线索,这一步,就是对应线索-心理表征。


不断问自己:我能通过它联想到什么事物?把它们全部列出来,找出彼此间的逻辑关系,活化自己的知识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开放性的心态。


什么叫开放性的心态呢?举个例子。


当你看到一个观点,恰好最近读过某本书,书里有,你会怎么想?


第一种是:这不就是某某书讲的内容吗?我已经知道了。

第二种是:这跟某某书讲的内容有相关联之处!我可以进一步对比思考……


前者就是一种封闭的心态,后者就是一种开放心态。


差别在哪里呢?前者是强调结果,找到了,就心满意足了;而后者是强调过程,找到了,又开启了一个新任务。


很多时候,差距就体现在这里。


多走一步,往往就意味着,你比其他的人,又想得更深入了一点。


不要束缚住自己的思维。




THE END

-  晚  安  -

-THE END-



近期握递原创文章



更多握递原创文章


  • 为啥首富的人生如此精彩而你却日复一日无聊乏味和焦虑?难道仅仅是因为钱?

  • 大道至简 || 很多伟大、让人难忘的事情,其实本质上与金钱无关

  • 大道至简17.10 || 你干事是为了挣钱,而Ta挣钱是为了把事干成!

  • 我们不过是生活在一个个发明家灵感投射的影像世界中

  • 虚拟经济兴起,与实体经济不是对立,而是中国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关键发展期

  • 假如众多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下降之势不止,未来会影响腾讯的市值吗?

  • 也该轮到城市人羡慕”嫉妒“农民同胞了

  • ,只不过很多人妥协放弃了

  • 你能赢得什么层面的人的认可,就预示着你的企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 如何“分辨”《如何分辨 “马云”和 “贾跃亭”?》中的“马云”和 “贾跃亭”?



————


  • 在新常态时代,值得一看的电影《奇异博士》

  • 马云的“五新说”被称为“胡说八道”,作为旁观者究竟应该怎么看

  •  “罗振宇的骗局”的“骗局”?

  • 雾霾固然可怕,但是比雾霾更值得关注的是食品安全

  • 共享单车引发的思考:某个创新企业即使最终失败并不可惜,可惜的是社会没有进步,全民素质没有提升

  • 关于虐童:我们真正需要的不仅是当事人被刑责,而是类似的事情如何不再发生,或者至少减少发生

  • 被骗真的是因为傻吗?想爱,请先看清这个世界,再谨慎地播撒你的爱。

  • 不怕流氓有文化,就怕文化人耍流氓!文化人,你给我站住!

  • 过于依靠代言人、自媒体或者社群,迟早会让你默念“我靠”


————

  • 有时,当你拥有一个权力却不需要使用这个权力就可以实现这个权力同样的目的,才代表你真正拥有这个权力。

  • 我们不过是生活在一个个发明家灵感投射的影像世界中

  • 亘古不变的规律:最终都是“无招”胜有招,“乱拳”打死老师傅!

  • 一味依赖数据做分析决策,也许有一天你会"死"得很难看

  • 古人对市场竞争和垄断早有注解: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



————


  • 大道至简|| 不容忽视的来自边缘的力量和直觉的神奇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至少你得参与进去

  • 大道至简16.12 || 公认的最佳BOSS唐僧,本质角色其实是“员工”,充其量是“区域代理商”,真正的“老板“是。。。

  • 大道至简17.07 || 华人首富换了,与老百姓有关吗?当然有啊!



—————



  • 假如以后你的工资是用支付宝发,你认为怎么样?

  • 不做帝国,做平台,做生态!阿里224亿牵手大润发的启示

  • 狗醒啦,聊聊京东狗和阿里猫的那些事儿

  • 京东开启全面平台化转型之后要警惕“成也自营,败也自营”的歧途

  • 大道至简|| 人口红利殆尽,不是电商的瓶颈,反而预示着电商将要发起“总攻”

  • 年货是电商主动向实体店挑起的“零和”战役,实体店当心温水煮青蛙

  • 京东能活到现在,并非得益于自建物流,而在于两个认知“红利”,但是。。。

  • 阿里在“新零售”上先行一步,接下来京东该怎么办?

  • 阿里的无人商店,无人不是重点,重点是标志着线下零售行业进入DT时代

  • 支付宝为什么不会诞生于京东,而是阿里?基因决定!

  • 都是系出名门,如今支付宝已经飞上了天,京东白条未来该怎么办?

  • 阿里砸给菜鸟1000亿要建的重资产,恰恰“重重”打在了京东的“七寸”

  • 菜鸟VS顺丰:虽然和解了,但是撕逼已经把“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开化了




免责申明:

本账号文章力求深思原创或者精选转载,其中转载其他媒体或个人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除非本账号特别申明观点或者态度,否则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