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新闻人的双面人生

2022-06-14 23:56:47

点击上面蓝字

5月31日,由云南著名探险家金飞豹率队前往美国的骑行队伍出发了,他们将完成一段长达5800公里的骑行,横跨美国13个州,途经66号公路,穿越落基山脉和科罗拉大峡谷……经历70天的奇妙旅程。队伍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并不是和金飞豹一样的职业冒险家或户外运动者,他是一名摄影记者,与小铁同是工作在一幢楼里的同事。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媒体人,平日里他们在新闻现场“冲锋陷阵”,而当脱下“战甲”,你会发现他们还有截然不同的另一面。码字的记者还是攀岩高手,咬文嚼字的编辑也是个画家……在坚持繁忙工作的同时,他们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生活,将兴趣的触角延伸到方方面面。
  这一次,就让我们深扒一下藏匿在我们周围的媒体跨界牛人。


春城地铁报167期




你问我为哪样 做这样一个专题?

  在外人眼中,大概媒体人都是这样的:不用上班打卡,各处东奔西转的,不知疲倦的,同时光鲜亮丽收入不菲的小碧池。
 比如这样↓


媒体圈工作表面光鲜,但辛苦和压力圈外人鲜少知道。互联网潮涌,新媒体抢滩……我的同事们如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
  这些战士,有的“累趴下了”,在5月份刚过的集体体检当中,身边的同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引起的神经衰弱,因为工作需要长期熬夜,吃消夜引起的胆囊息肉……媒体人的工作压力大是普遍性的,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似乎从未找到一种缺少缓解压力的渠道。


  

其实是这样


或者这样……

有人转行了,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下,很多传统媒体人都在思考或者正在行动该怎么转型。我曾经的很多同事都成为了我的新任采访对象,或者是广告客户。他们选择在另一个行业从零开始……
  然而,最近我惊奇地发现身边还有一群“大神”,他们不仅把本职工作做得顺风顺水,还开启了更多的“后台模式”。在兼顾繁忙工作的同时,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兴趣。当我们划手机、打瞌睡的时候,他们却悄悄培养起一门兴趣爱好,在释放了工作压力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且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开阔了更多生活空间。


骑行越野真汉子


骑行达人


供图
本职:都市时报摄影记者
技能:骑行、户外运动
经历:2013年的8月,成为了昆明骑行台湾环岛的第一批人;5月31日,与金飞豹团队开始“2015年中国自行车骑行横跨美国交流”活动。


为什么是他骑行美国?
一台相机 一辆自行车 他一晃16年

背着一台压身的相机、各式零零散散的器材装备,无论风吹雨打,他们总是会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快速取景、按下快门,捕捉一个个重要瞬间,他们是摄影记者。冬正是这群人之中的一个。
  最初,冬进入报社时是一名文字记者,之后因为多元化发展,转岗成为摄影记者。他每天都会背着器材深入前线,无论多糟糕的环境,都亲临现场拍摄新闻图片。每天新闻现场和报社,“两点一线”式的工作模式,“奔波”和“劳碌”中,一晃16年。
  或许,因为自己有一颗放荡不羁的心,他对户外的热爱十分强烈。他算是昆明最早开始玩户外运动的人了,还是1999年前后,户外装备不及现在高大上、人性化的那些年,出去都得背着各式各样厚实的摊子、锅炉等。他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跟随资深达人去徒步时,买了一件冲锋衣,由于当时对装备还知之甚少,徒步结束后,就把衣服给洗了,后来才得知冲锋衣是不能洗的。还有一次,他跟随金飞豹去爬乞力马扎罗山,为了节省费用,他去螺蛳湾买了一双20元左右的手套,结果登山当天,山上气温零下20摄氏度,当他脱去手套喝水时,短短不到一分钟,整个指头被冻僵了。所幸,经验丰富的金飞豹见状立马含住他的指头,然后把自己价值500多元的专业户外手套给他戴上。经过一次次的经验积累,他慢慢趋于专业,对户外装备的认识也不像从前一般浅显。
  对于冬来说,自行车算是他人生中的最佳拍档之一。骑车公里数早就超出了他记忆的范围,如果非要较真计算清楚,还真需要一点时间。2013年的8月,他有幸成为了昆明骑行台湾环岛的第一批人。不过,那一次他是带着工作任务去的。经过一番技能和体能选拔之后,他有幸代表报社参赛。这可不是什么美差,比赛期间他几乎每天以盒饭为餐,每天骑行后,还得发稿,他整个人都累坏了。
  骑行早已成为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他也从中得出了一些感悟。每一次下坡,那种刺激可不是白来的,是靠之前辛苦的爬坡换来的。这就像人生,没有之前的付出哪有之后的收获,所有事情都是对等的。



链接:

金飞豹现在到哪了?

 金飞豹成员、金飞豹走天涯”在微博透露:“#骑迹美国#从北京飞行12小时后抵达华盛顿再次转机飞抵波士顿时大雨瓢盆,气温寒冷。在机场杰西的妈妈,爸爸和玛莉莲早已翘首等待着我们…让我惊喜的是杰西的妈妈耳垂上戴着一幅醒目的“金”字耳环。


 

微博截图





越野达人
浦戈文

供图
本职
:都市时报文体记者
技能:越野跑、徒步、马拉松
经历:2013年参加“100公里环滇池马拉松赛”;参加被誉为“巨人之旅”的欧洲顶级越野跑赛事——“意大利330公里越野跑赛”。

越野也是一种修行

体验更多真实性、可感性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浦戈文在朋友的邀约下参加了100公里环滇池马拉松赛,赛事从晚上12点起跑,一直到第二天,想到一路上兴许能穿越星空、等黎明、盼日出,浦戈文别提有多兴奋。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这样长的马拉松,对公里数没有什么概念的他,跑到50多公里时脚已经肿了。
  但凡喜欢运动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放弃还是继续”这是个问题,浦戈文的选择是“继续”,下半程一路上跑跑走走,“这个过程很痛苦,不过真正完成时,其实感觉很有意思。”这次马拉松后,浦戈文便爱上了跑步。
  相较于城市马拉松没有太多悬念,山地越野则来得更有挑战性,也更加考验选手的毅力和遇到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意大利330公里越野跑赛,被誉为“巨人之旅”,作为欧洲顶级越野跑赛事,是所有跑步者梦寐以求但也难以企及的理想,而如此“恩宠”竟被浦戈文遇上了。赛道沿阿尔卑斯山脉四大高峰脚下、穿越大帕拉迪索自然公园和艾维克山野公园,至今为止,中国参赛的众多选手中,仅有5人完成比赛,途中危险与挑战并存。
  作为跑步者的顶级赛事,这是巅峰、是理想,但途中可能会遇到太多未知挑战和危险,之前也有不少有去无回的例子,加上330公里绝不是个小数目……在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浦戈文决定一试,“难得感受下”。他说,这是一场对自己生理、心理的极限挑战,有时候甚至会看到选手因为体能耗尽、在深山老林里嚎啕崩溃,但是同样也能感受到参赛者们一路上相互打招呼、加油鼓劲的力量和温暖,感受夜晚抬头看到山中星星,或在山脚下看到灯火通明的市区时,便会觉得人活着是件美好的事,“这些宝贵的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物质范畴”。“这,就是一种修行”。
  那么参赛会不会影响到工作呢?浦戈文表示,恰恰相反,“兴许其他的记者只是作为旁观者,在赛道旁等待采访;我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报道更具切身体验的真实性和可感性”。



诗画达人美娘子


诗画达人
贾薇

供图
本职:昆明日报记者
技能:诗人、画家
经历:1995年12月在云南美术馆举办“贾薇个人油画作品展”;2003年举办《黄昏呀啦嗦》实验诗歌戏剧展演;诗歌、小说和美术作品发表于《南方周末》、《中国油画》、《今日先锋》、《人民文学》、《青年作家》等。2010年12月14日出版诗集《侧身的贾薇》等。

“越努力,越幸运”
有规划的女子更从容

1966年出生于金沙江畔的贾薇,籍贯云南盐津,现任昆明日报都市新闻部主任。自1999年入职至今,曾在报社担任编辑、首席记者多年。与此同时,作为全国新生代诗人中颇有名气的女诗人,她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具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原创性、画面感十足、撞击心灵的诗作。不仅如此,贾薇也是一位画家,一位从事美术、实验诗歌戏剧、装置、影像、行为多种艺术实践的艺术家。办个人油画展、开创自创自导公演诗剧、出版最有价值先锋艺术评论、出版诗集《侧身的贾薇》等,贾薇在艺术方面的造诣,足担“达人”称号。
  贾薇一直有一个理念:事情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这在她过往的人生中不断体现着:曾经从编辑向记者转型的她,用了三个月时间,便做到了首席记者。现如今,48岁的她,担任都市新闻部主任,处理各项业务和工作,坚持艺术创作,坚持阅读,每天慢跑5公里,并成功担当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妻子、母亲角色……无论哪个角度,她都堪称“美丽女人的典范”,这种魅力由内而外。
  “这世上有两种职业能够让你体验到丰富的人生,一种是演员,另一种就是记者”,贾薇拥有的多年记者视角,为她的诗作带来了极大帮助,丰富的内容题材、简洁的语言、充满画面感的表述,使她的作品具有撼动人心的穿透力、写实感和带入感,有能量的文字使人读来为之着迷。
  早在1989年,贾薇便开始进行诗歌创作。“我认为诗人都是天生的,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天赋的才女,在80年代中后期,挣脱了保守的枷锁,为艺术北上。那时的北漂并不像现在这般容易,贾薇用了两三年时间在北京画画,回到云南后,决定做一个根植昆明的本土艺术家。通过努力,于1995年成功举办了“贾薇个人油画展”,展出作品达50多幅。那时的贾薇,也尝试行为艺术、版画创作以及美术评论创作,“自由艺术家”的身份为她今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端。
  而对语言独有的感觉,使诗作成为承载贾薇思想、精神世界和灵魂的载体和途径。2003年举办《黄昏呀啦嗦》实验诗歌戏剧展演,使贾薇成为当代第一位自创自导公演诗剧的诗人,“我是幸运的”,谈到此处,贾薇的眼神里泛着光亮,看着那么多人在台上表演自己的作品,贾薇的心情无以言表,这是多少人想求也求不来的,这是一条通往世界、表达自己内心的新的途径。在贾薇的诗作《亲爱的》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女人的包容、柔软与成熟,感受到那份从容与治愈的力量。“人生有太多的不容易,希望你时时都能从容应对,没有什么的,亲爱的,来我们深呼吸。”
  “创作,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在贾薇看来,创作永无止境,所有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都能成为创作题材生生不息。而随着阅历和经历的增加,各个时期的作品都会有当时的印记。




国画高手
吴若木

供图
本职
:都市时报文化记者
技能:中国画画家、策展人
经历:201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师从云南著名写意花鸟家寇元勋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写意花鸟画创作研究。
工作就像试验论文
寻找媒体与艺术的互通性

吴若木是一名文化记者,繁忙的工作是她最常态的生活模式,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要开始忙碌采访的事情,联系采访对象,约定时间,撰写稿件……你能想象么,此般忙碌工作状态下的她还有另一重身份——画家。
  吴若木给人的最初印象,像她的名字一样,时尚不失清雅,整个人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然而,她却是一位已经有上百幅的国画作品的“大咖”了。她的不少作品曾获得全国性、全省性的奖项,部分作品还被云南艺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她的艺术生涯,得从4、5岁时讲起,那时她常常跟着擅长雕花技艺的爷爷学画画,耳濡目染之下,创作的意识开始埋于心间。做手工、学画画、玩设计服饰……她的童年畅游在漫无边际的幻想世界里,直到今时今日,她也从未脱离自己奇妙的异想空间。尤其在画画方面,她兴趣浓厚,于是大学考入云南艺术学院并选择国画专业,之后又考入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继续深造,研读国画。
  她最喜欢画的就是荷花,她的荷花与别人不同,或许是因为自己有一颗不安于传统的心,喜欢追求新意,她曾以国画的形式创作过一副5米乘以2米的大荷花,国画中很少见到这么大幅的作品。此外,她选择用紫色和黄色来着色,无论是基调还是用色都十分具有实验性。此外,她还有一些关于“海底世界”的奇思妙想,同样用国画形式来展现。梦幻、童话、鲜明的色彩都是她的鲜明的个人标记。
  吴若木坦言,在从事记者一职后,创作的时间的确被挤压,但是她依然喜欢媒体这份工作,且为之努力着。因为负责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她接触到更多文化底蕴深厚,或是十分有思想的文艺青年,接触不同的人,挖掘不同人的故事,让她看到人性更深层的东西,她开始学会沉静下来看世界,这启发了她的更多创作灵感和感悟。
  只要加完班、稿子写完,她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在自己的时空中,她不急于去创作或做任何事,只是静静地观赏要画的事物,或者思考要画成什么样子。如今画一颗梅花树都会花去两个小时的时间,因为在创作中她在观察,似乎能够感受到梅花树的气息以及想要对她轻声细语。


吃货、摇滚生活家

美食达人

“猪哥”王春礼


供图
本职
:春城地铁报营销策划
技能:对美食有特殊嗅觉
经历:资深媒体人,获得“云南吃喝自媒体联盟核心会员、美食达人”称号。


用美食与网络互动

将兴趣吃成了“职业”

相信提到“猪哥”,不少喜爱地铁报美食版的铁钉们都不会陌生,但你造“猪哥觅食”有多牛吗?你造报纸版面的背后,其实还有更为广阔的“猪哥”领域吗?
  “猪哥”在昆明报业集团近20年了,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最初美食对他而言,只是一种业余爱好。那时猪哥也还不叫“猪哥”,大家都喊他“春哥”。直到他喜欢吃火锅的嗜好逐渐从“隐性属性”浮出水面,人们才发现,王春礼是如此的偏爱各类食材熬出的养生汤锅或者任何一类火锅。“我是一年四季都在吃火锅,那时候最多一天可以三顿都吃火锅,这个频率把身边的人都给打败了”,回想起来,王春礼自己都觉得有意思,“火锅比较简单,食材也丰富,更多时候纯粹是为了过嘴瘾”,无论是麻辣、香辣,还是骨头汤、菌火锅,王春礼都不拒绝。而若是天冷的时候来上一锅,一群朋友围坐享用、席间聊天,趁着热闹嗨起来,那氛围好!
  兴许就是这份对火锅的热衷,人们改口喊他“火锅王子”。
  王春礼可算是最早一批使用新浪微博的用户了,也就从那时候起,他意识到做媒体少不了要和线上的网友多互动、多打交道,可什么是大家都比较感兴趣又能够持续互动的呢?尝试了几种题材后,发现每次发美食,都能够引起更多共鸣。有一次王春礼照例将美食放在微博里,回头一看,发现竟然达到了4万多的阅读量,瞬间,一种神奇的力量将“猪哥”托举起来。“关注美食的网友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评论中留言或私信,问美食地点、联系方式等”,通过美食,猪哥结识了不少网友,从最初的线上联系,慢慢也组织线下活动。
  现在,猪哥在新浪微博“≈猪哥≈”名下开辟了“猪哥觅食”、“春城纪事”两大话题,与4千粉丝和上万网民进行互动,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浪微博达人”。
  从最初觉得好玩,在网络上找寻表达方式、展示自我,再到现在以“觅食”为职业的猪哥,对美食的热爱从未间断过,哪怕一碗早点,自己做一盘炒菜,只要觉得好,都会发到微博上“晒一晒”。有时美味上桌,朋友也会相互提醒让猪哥先拍照再动筷,“这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已经形成了习惯和氛围。好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分享美食也是一种享受。”说到这里猪哥笑了。
  兴许也是因为这个习惯,猪哥还收获了来自“云南吃喝自媒体联盟核心会员、美食达人”称号,与联盟中的其他成员一道,定期受邀对美食餐饮进行指导品鉴等。这兴许就是传说中的将兴趣做成职业、甚至是事业的成功案例吧。
  品美食,吃的不只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快乐生活的方式。小到一碗米线,大到“满汉全席”,味道在了,人齐了,吃的意义也就到了!如果你也有美食好推荐,@春城地铁报或者@≈猪哥≈与我们一起分享吃货的快乐!



嘻哈Rocker

张俊


都市时报记者 杨帆 摄

本职:昆明信息港活动策划

技能:贝斯
经历:先后加入“神经病公园”、“one and half”乐队;参加2015年西双版纳的乐堡音乐节表演。

上班安分下班狂野
一把贝斯尽显摇滚人生

白天,张俊伏案写策划,坐在办公室的电脑桌前,脑子飞速转动,各种点子、想法不断浮现,然后他把想到的东西通过文字打下来,最终成为一份活动方案。这是一份饱含创意的工作,在重复的工作下不同的活动方案会带来不同的惊喜。
  下了班,回到家里,吃饭休息后,他就会拿起放在角落里的贝斯,拨动琴弦,随着振动和旋律进入他的摇滚音乐世界。每天有空他都会花上一两个小时练习,渐渐地,这似乎也成为了他生活里的一种习惯。
  说到玩音乐,可得从他高中时候说起了,17岁的他接触到了贝斯,到琴行里找了老师学了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基本弹奏方式,之后便开始苦心自学。还与同样爱好音乐的朋友一起组建了一支乐队,叫做“神经病公园”,音乐风格偏向嘻哈。课余时间,他们一起创作、排练,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到了大学,他又加入“one and half”乐队,风格由嘻哈转为英伦摇滚,之后便一直到“摇滚”到现在。
  工作后,每周周末,各自忙于工作的团员也都会挤出时间,大家聚在一起到排练室里练习三四个小时。虽然时间不如从前那么多,但就算只有1小时也会争取练习,因为无论时间长短,他们总能从音乐中寻找到乐趣。
  在今年西双版纳的乐堡音乐节上,他们以自己乐队的身份出席音乐节,面对台下两三千的摇滚迷们,他们在台上淋漓尽致地表演着,台下的乐迷躁动着。那一瞬间,音乐早就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了。



春城地铁报记者 杜林

实习生 范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