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忆京华|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2023-06-05 09:59:46




饮食 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来都不是为了简单地果腹。从食材的获取到烹饪的过程再到菜品的名称、就餐的仪式,几乎每一味食物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习惯、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学。


然而,民俗的流变、健康的理念、环境的影响、传承的断档却让曾经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来越难觅踪迹了。从满汉全席到徽州糕饼,从水席到盆菜,当美食的记忆渐行渐远,遗憾的绝不仅仅是口腹之欲。


寻找美食,传承文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这一季聚焦中华美食。


第二篇《满汉全席忆京华》



戳这里,听声音里的美食大片!


央广网制作,摄像、剪辑:张海振



罗汉大虾,虾头油焖、虾尾油炸。



罗汉大虾,虾尾裹虾泥,沾面包粉,油炸至颜色金黄、外酥香里嫩滑(钱成 摄)


于鹏:罗汉虾其中一吃是炸,包裹着虾泥子,把虾仁打成蓉,加上蛋清,抹在虾尾巴上。另外,虾的头部要焖。……


于鹏厨师摆盘(钱成 摄)


于鹏,北京老字号庆云楼的行政主厨,曾在著名的仿膳饭庄学厨。


于鹏:焖要十分钟左右,把比较稀的汁收得比较浓稠了。这个菜我们平时不做,只有满汉席宴会才做。


罗汉大虾


虾头油焖, 色泽红亮,甜咸适口;虾尾油炸,金黄澄亮,外酥里嫩。9只虾,两种吃法,中间由雕刻的凤凰盘饰分隔。上红下黄,外形凸起似袒腹大肚罗汉。取十八罗汉之意。这是传说中的“满汉全席”中的一道菜品,但是于鹏并没见过真正的满汉全席。


杨冬冬:这个原版的东西展现在这儿,谁也没见着过。


杨冬冬算是第四代仿膳宫廷菜传人,37年前开始学厨,比于鹏高一个辈分。他曾参与过两次复刻所谓“满汉全席”。但杨师傅说,其实满汉全席真正什么样,他的师傅也没见过。


传说中的满汉全席 


图为电影《满汉全席》中烹制熊掌的片段


什么叫满汉全席,知不知道?满汉全席的菜单一共是108道菜,它分三天三夜6道筵席……


——《满汉全席》台词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里,虽然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满汉全席,但总觉得大抵与徐克电影《满汉全席》里介绍的并无二致。总归是,山珍海味,珍馐美肴,皇家气象,是为中华饮食之巅峰。


网络流传的满汉全席图


然而,故宫方面曾明确,“满汉全席”在清朝宫廷并不真实存在。在记录清朝法规的大清会典中,历史学家们从未找到过“满汉全席”一词。


有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记录了一份菜单,称其“所谓满汉席也”。据文化学者韦明铧考据,在扬州满汉席曾是官场菜。


韦明铧:它主要是说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扬州盐商和官方会准备这样一份丰盛的宴席,来招待皇上。这个不表示在李斗的时代,这个才在扬州流行。皇帝走了以后,也会举办这样的宴席。通常作为一种厚礼赠送给路过扬州的一些达官贵人。


杨师傅说,“满汉全席”的菜单其实更多地是通过师承、文献发掘而形成的。


杨冬冬:“满汉全席”也好,吃三天也好,真正那回不去了。只是靠记载。只能是这么一个叫法“满汉全席”。实际就是开顿饭嘛。



回不去的辉煌



没有清晰、详实的菜谱记载,但满汉全席却始终被认为是宴席之最,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多次想要复刻这份神秘。


上世纪80年代,位于后海的仿膳饭庄应外宾的要求就曾经复刻过满汉全席。那时候,杨师傅还是小学徒,只能帮着准备食材。



杨冬冬:那阵厨房应该是三四十人吧,准备了在一个月左右。我当时包个鹿皮、分割肉啊,长见识。压力非常大,老得问师傅,问烦了算,“是不是从这下刀啊?”……


说起最终呈上的那桌佳肴,杨师傅至今仍感叹不已。


杨冬冬:这个金碧辉煌的,非常耀眼。每个盘子底下要带金托儿。再加上黄台布一衬,非常豪华。金光耀眼,要那效果么。


于鹏:而且,菜品的做工也特别精细。比如,蛤蟆鲍鱼做出来就像一个小蛤蟆。做工精细,再加上盘饰,宫廷菜的气派就一下体现出来了。


图为杨东东,张海振摄


不过,这样的复刻也只有过有限的几次,大多是出于研究和外宾的要求。如今,想要在餐桌上体味这样的宫廷气象,已没有可能。原因之一就是食材。



于鹏:像抓炒驼峰,那东西就很难吃啊,就是块油嘛,而且特别得膻。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吃上非常费劲。那炒的过程当中“嘣”啊,炸块大油那是什么劲头儿啊,乒了乓啷。



图为网络流传的相声《报菜名》菜谱


相声《报菜名》的这段菜谱据说就来自满汉全席。包括《扬州画舫录》记载在内的,流传的满汉席或宫廷菜的菜品中,不乏珍贵食材。熊掌、猩唇、驼峰、鹿尾……原本的食材,如今有些已经禁止捕猎或食用,菜品也就随之消失了。


于鹏:也没什么可惜的,保护动物嘛。只是说实话,你这手艺没地方施展了。发熊掌、拔熊毛,这些只能是在技艺里了。所以说,想恢复规整的原来那种“满汉全席”这种可能性不太大。


杨冬冬:应该恢复不了了。


于鹏:如果恢复得不到位就不叫恢复。像熊掌现在有替代品:有个模子,做的蛋皮,里面包上什么的。是个熊掌的形状,它不是那么回事儿。倒不如不恢复。



传承,越来越难


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


宫廷菜讲究,但老师傅们说,这不是单靠食材名贵,更是靠蕴含在食物当中的那份文化。



杨冬冬:像一品豆腐,就是豆腐。

于鹏:在豆腐上体现出四君子梅兰竹菊……

二三十年前一人500元,合一个人一个月工资了。这就要走席面,有满汉的形式了。冲着“满汉全席”的名气,感受一下这文化。中国这文化就是一个吃的文化。


而如今,在于鹏看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像自己的老顾客宋老先生那样会吃的,少了。


于鹏:谁吃饭还提前好几天去预定?打一电话恨不得马上就吃上。宋老先生来了以后不点菜,先找厨师长聊天问问传承,对了才吃,不对,走。我跟你说,我吃过的什么味道,你们这个什么味道,有什么差别。首先要好吃,再有传承、文化。


图中左一为于鹏,张海振摄


会吃的少了,会做的也少了。跟于鹏学厨时间最长的徒弟学了7年多,现在也已经走了。而7年时间,师爷那辈儿的杨师傅,刚刚能上灶。



于鹏:将来不会再有一个徒弟按在你身边学十年、二十年的了,传承就成问题。


杨冬冬:一代代越传越轻。


于鹏:都这么绕世界跑,这给3000那给4500,走了。我觉得现在是一过程,老东西可能面临被淘汰。



从庆云楼窗口望去,什刹海的景色尽收眼底。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环绕四周的恭王府、醇亲王府的飞檐斗拱依然提醒着这里曾经的富贵。只是,岸边环绕的酒吧,各色风味的餐馆,会让“满汉全席”成为越来越久远、越来越模糊的传说吧?




记者手记---不小心吃了满汉席


如果按照满汉全席的传说,这一吃,就要吃三天、六顿。我想,这样马拉松式的吃下来,边际满足感会无情地下降,想必,菜肴是真得好。


谁想,“宫里头”说了,清代在皇宫里只有满席,在宫外会有汉席。满席和汉席在宫里并没能同框。而今,民间小吃入驻宫廷菜单,皇家吃食走进寻常人家。美食的香气,是宫墙挡不住的。像是豌豆黄儿,一不小心,就吃到了“满汉席”。



看着各种版本满汉席菜单中的菜品。熊掌、猩唇、驼峰,一系列珍奇食材不管用什么做法,基本都是菜单标配。不免好奇,这东西怎么吃?


果然,采访中,杨师傅说,有些菜,就是吃一个“奇”了。像抓炒驼峰,他评价是,“那东西就很难吃”,就是块油,而且特别膻。烹调这块油的过程,也是乒了乓啷,非常费劲。听到这里,自己心里吃不上的怨念就消散了几分。


一个肉沫烧饼就能让慈禧动心,早点摊都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圆梦烧饼


相传,慈禧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中吃到一种夹着肉沫的烧饼,很是美味。醒来后,她没有对任何人说起。巧了,当天用膳时,竟就吃到了这种烧饼。慈禧吃美了,就问是谁做的。太监禀告说,出自一个叫赵永寿的御厨之手。慈禧一听,更高兴了,因为“永寿”代表着“永远健康长寿”,就下令赏赐这位御厨。


流传下来,就叫了“圆梦烧饼”,有祝愿食客梦想成真之意。



抓炒里脊


作为“宫廷四大抓炒”之首,这个菜的名字却起的有点随意。


这又是一个和慈禧有关的传说。简而言之,就是慈禧又意外地赞赏了一道菜。禀报菜名的人,不知道这菜叫什么,就随口念叨、回忆做菜场景,说“里脊肉,抓抓炒炒……抓炒里脊!”这次,做菜的厨师姓“王”。慈禧就赐封“抓炒王”。


糖醋、大甜酸、小甜酸,杨师傅、于师傅告诉这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师傅也告诉他们这都有区别。到底这区别在哪儿?自己尝、自己做、自己练、自己悟。


袁枚说,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


                                                                 ——记者  刘飞




本期主创

策划编审:高岩、王磊

记者:刘飞、庞丹阳、钱成(见习记者) 

播讲:苏扬

音频制作:王敏

摄像、剪辑:张海振

图文编辑:栾红、周文超

注:《千年水席今安在?》摄像剪辑为黄一博


▼点这里品中华美食


千年水席今安在?|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