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2022-05-02 03:52:11

       前几天,网易云音乐向我推荐了汐音社的专辑《浮生六记》。听着听着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沈复和芸娘,想起《浮生六记》的点滴。

 

       对沈复和《浮生六记》最初的印象是初中语文课本上节选的《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犹记得老师当时说,选入课本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浮生六记》,看看沈复和芸娘的故事。她还说,在沧浪亭看《浮生六记》,那种感觉很好。

 

       等我看《浮生六记》的时候,我已经高三了。那是个月考前的周末,晚饭后逛学校书店,便把《浮生六记》买了下来,回教室就看,结果一看便欲罢不能,因为沈复和芸娘的故事实在是太“甜”了。

 

      《浮生六记》共有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把夫妻生活列于首卷,于古时而言,确属少数。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而沈复的解释是《关雎》在《诗经》居首,便把《闺房记乐》放在首卷。我觉得《闺房记乐》也如诗三百一般,思无邪。

 

       陈芸,字淑珍,是沈复的表姐,长他十月。两人自幼姊弟相呼,沈复便唤她“淑姊”。陈芸“生而颖慧”,沈复叹她才思隽秀,恐福泽不深,但念念不忘,无法释怀,便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沈复与陈芸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的确是一对佳偶。两人共谈诗词,收集破书残画。芸娘女扮男装,与夫同游。沈复还刻了两方“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两人各执一方,用来往来通信。两人情笃,俱现于字里行间。


       芸娘初嫁时,藏粥待君,被发现后大窘。

  •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


两人相约游山玩水,约定来生。

  • 余尝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

  • 芸曰:“此何难,俟妾鬃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

  • 余曰:“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

  • 芸曰:“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 余曰:“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 芸曰:“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


芸娘同沈复与船家女素云同坐,素娘以箸击碟而歌,芸娘欣然畅饮。他人私告芸娘:“前日闻若婿挟二妓饮于万年桥舟中,子知之否?”芸娘说:“有之,其一即我也。”


芸娘认为妾当美而韵,为沈复痴心物色,后见憨园,便告诉沈复“当为子图之”。沈复认为“非金屋不能贮”,穷书生不应妄想,况且伉俪正笃,不必外求。芸娘却说:“我自爱之,子姑待之。”后来竟无日不谈憨园。但憨园最终被他人夺去,芸娘却因此病重。每每读到这里,我便觉得:居然情痴至此!


但前事愈甜,后情愈苦。                                                                           

芸娘得罪公婆,后重病在身,英年早逝。沈复与芸娘流离在外,尝尽漂泊之苦。芸娘离家前,嘱咐女儿青君:“汝母命苦,兼亦情痴,故遭此颠沛,幸汝父待我厚,此去可无他虑。两三年内,必当布置重圆。汝至汝家,须尽妇道,勿似汝母。汝之翁姑以得汝为幸,必善视汝。所留箱笼什物,尽付汝带去。汝弟年幼,故未令知,临行时托言就医,数日即归,俟我去远告知其故,禀闻祖父可也。”芸娘此时尚存团圆的希望,却不想终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离家前,二人暖粥共啜之。芸娘说:“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

 

芸娘离世后,沈复自号“梅逸”,取自林逋的梅妻鹤子。

 

沈复说:“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情到深处,方有此语。他在《坎坷记愁》开篇即叹道:“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

 

看到沈复和芸娘的后生坎坷,我便想起纳兰容若的词。芸娘,或许可说“多情自古原多病”。而沈复让我想起纳兰容若的两首《摊破浣溪沙》。一首言“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另一首则言“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虽有一字之差,但“悔”也好,“不”也罢,怕都是为多情所扰才有此语。

 

《浮生六记》现仅存前四卷,后两卷虽有存本,但一般认为是伪作。不过对我而言,自芸娘逝后,读《浮生六记》便觉无味,后两卷也不曾好好读过。读书大概也是情之所钟,不可强求。

 

《浮生六记》打动我的是它的“真”。不只在沈复记录下的生活点滴,还在其间涌动的绵绵不尽的真情。我看到了当年的世情世态,看到数百年前曾有人这样生活过。宇宙之大,留存下来的人事不过尔尔。我在之处,曾经有人生老病死,笑过,哭过,乐过,痛过。我想以后的人看我们,也是这样的吧。

 

俞平伯说:“我们何幸,失掉一个‘禄蠹’式的举子,得着一个真性情的闲人。他因不存心什么‘名山之业’、‘寿世之文’,所以情来兴到,即濡笔伸纸,不知避忌,不假妆点,本没有徇名的心,得完全真正的我。”

 

林语堂说:“要不是这书得偶然保存,我们今日还不知有这样一个女人生在世上,饱尝过闺房之乐与坎坷之愁。”

 

《浮生六记》开篇即言:“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正是《浮生六记》的存在,让我至今能认识沈复和芸娘。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内古风音乐联盟